无锡“法援护残”为残疾人撑起法治蓝天
发布时间:2025-09-10 浏览次数: 【字号:默认 大 特大】
近年来,无锡市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,积极推动“法援护残”残疾人普法维权工作品牌建设,在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、提升残疾人法治素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。
一是精准服务,从“被动受理”到“主动上门”。开通维权帮扶“绿色通道”,成立驻残联法律援助工作站,并在 21 个“残疾人之家”建立法律援助联络点,推出“三优先一上门”服务机制(优先受理、优先审查、优先指派,行动不便者上门办理) 等便民服务举措,构建起“线下+线上”“中心+站点” 的立体式援助网络。自工作站成立以来,已接待咨询 227 人次,受理援助案件47件。同时,落实残疾人服务机构法律顾问联系制度, 21 家“残疾人之家”聘请7名律师,为残疾人就近就便提供法律援助、普法宣传、居民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。
二是前置维权,从“事后救济”到“全程守护”。为进一步降低残疾人维权成本,将法律援助关口前移,积极开展“涉残法律服务六进”活动,组织律师和法律工作者走进残疾人家庭、特教学校、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、残疾人托养机构、残疾人医疗康复机构开展“法律体检”,排查劳动合同、无障碍设施等隐患;走进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开展“车间课堂”“餐桌调解”等活动,积极引导残疾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,及时发现并解决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,让法律服务更加贴近残疾人生活。
三是多元共治,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全域联动”。整合社会资源,创新构建“法律援助+ N”协作体系,全力打造具有特色的“1+1+N”残疾人法律援助新模式。该模式以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为核心枢纽,畅通1条残疾人法律援助“绿色通道”,设立残疾人之家法律援助联络点,形成上下贯通的残疾人法律服务网络,切实为残疾人撑起坚实的法律“保护伞”。同时,以全域联动为抓手,着力构建“政府主导、社会协同、专业支撑”的立体化服务网络,通过搭建“司法+残联+社会组织”三方联动平台,建立需求共商、信息共享、服务共推机制,有效破解残疾人维权中的难点堵点。例如,针对聋哑人张某因劳动纠纷索赔无门的困境,法律援助工作站联动手语翻译机构、劳动仲裁部门和志愿律师团队,通过“一站式”服务,不仅为其提供全程手语翻译支持,还迅速启动劳动仲裁程序,最终帮助张某获得合理赔偿,切实维护了残疾人的劳动权益。